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摄影 > 学术论文 >

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探讨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主的新媒体逐渐被人们掌握,并获得人们认可,尤其是在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更是受到重视。在新媒体出现以后,各个高校组建了新闻摄影队伍,通过宣传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但通过对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现状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文将从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现状入手,重点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

前言

在智能电子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经常会将自己看到的有趣事件或美景等拍摄下来,并上传到网络中,新媒体也因此发展起来,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也随之建设起来,意在宣传健康思想,提升学校社会形象等。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对此展开研究。

一、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现状

(一)各自为战,相互之间联系过少

在一个高校中有多个院系,不同的院系又组建了自己的新闻摄影小分队,尽管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重要新闻消息的遗漏,但因相互之间联系过少,经常出现同一内容被多个院系共同报道的情况,如某高校开展了一次献爱心活动,并没有明确各院系开展的时间,导致部分院系的献爱心活动在同一天进行,虽然献爱心地点不同,但形式却很相似,他们的报道内容也基本一致,这样一来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还降低了受众的阅读兴趣,传播效果也不显著。同时,用于新闻报道的照片质量各不相同也十分常见,无法满足受众的视觉需求,这种现象在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中较为普遍。

(二)业余现象严重

很多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的成员都是刚升入大学的新生,这些新生在升入大学以前就了解要多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再加上摄影也是自己喜欢的一部分,而新闻摄影队伍对参与者的要求有很低,所以,一进入大学就迫不及待地参与到了新闻摄影队伍中。尽管这些学生都知晓拍照,但却对摄影器材功能、后期制作等并不熟悉,更不了解哪些照片能够成为新闻图片,进而影响了新闻摄影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多数高校的新闻摄影队伍在培养新人阶段都是采用学长或学姐带学弟学妹的方式,而学长学姐对新闻摄影的了解也是自己摸索的结果,并不具备专业性,由此可见,多数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的成员综合素质并不高,进而影响到了照片质量与新闻报道内容的可观性,如某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事件占据半个版面的情况,但照片质量又不是很清晰,报道内容枯燥、乏味,受众的阅读兴趣也很低。如果学生的摄影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那么将直接影响高校新闻队伍建设,即便推出新的新闻内容也不会被受众接受。因此,怎样提升学生新闻摄影水平,强化专业性就成为各个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应该重视的工作。

(三)经费不足

高校学生新闻摄影与其他社团组织并不相同,它的开展需要大量经费,其他社团组织要开展活动只要成员缴纳一些费用即可,这些费用又在学生可承受范围内,而新闻摄影活动则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众所周知,摄影器材十分昂贵,且学生的摄影技能也需要培训,这些都对经费有着较高要求,但多数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简单地认为摄影器材用学生自己的手机或数码相机即可,至于培训则可有可无。再加上不少高校并没有针对新闻摄影队伍构建规章制度,更没有出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措施,这样一来很容易让新闻摄影成员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的情况,久而久之,新闻摄影队伍成员也逐渐失去了兴趣,并认为学校不重视该队伍,慢慢退出了新闻摄影队伍。

(四)学生参与积极性差

对于很多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成员来说,他们的作品只能在校内传播,很少能够被校外使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高校的不重视,再加上多数学生都只是一时兴起参加摄影队伍的,通过长期的工作却发现,内部成员对工作并不积极,自己的作品无论好还既得不到认可,又无人批评指正,即便是优秀作品也得不到展示,长此以往,他们便失去了参与积极性。

(五)法律意识淡薄

在新闻摄影中最忌讳的就是盗用他人的作品,任何图片都是有制作人的,在转载与使用前务必经过制作人的允许,否则便触犯了《知识产权法》,但多数高校学生并不了解这一点,只要自己需要便拿过来,并认为既然发布到网上了就是可以被任何人使用的,自己的做法也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尤其是对《知识产权法》的了解严重不足,这与普法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因此,高校应做好学生的法律普及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措施

(一)重视队伍整合

由于新闻摄影队伍成员的各自为战带来了不少问题,并不利于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发展,因此,校方应做好队伍整合,组建专门组织机构,如成立校新闻摄影中心,在各个院系中选出两到三个学生作为该院系新闻摄影人员,负责搜集该院校的新闻消息,每周开一次例会,将各个院系重要新闻消息汇集在一起择优进行报道,以此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提高对新闻摄影照片质量的要求,只有足够清晰,能够让受众了解事件经过的图片才能入选,反之则否。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看到校方对新闻摄影队伍的重视,增强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此外,在新生入学阶段,公开招募新闻摄影人才,要求参与学生提交自己的摄影作品,以此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可以从中选出具有新闻摄影天赋的人才。由于学生的参与,校方也可以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照片,这也是扩大受众面与影响力的有效方式,进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二)强化专业性

新闻摄影是一种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为做好新媒体下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工作,应不断提升学生的摄影技能,校方应安排专业摄影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全面了解摄影相机的操作方法,使其了解新闻摄影与普通摄影之间的差异,深化他们对新闻摄影的理解。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高校新闻摄影活动,调动他们的摄影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新闻摄影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增加新闻摄影队伍活动资金

资金是新闻高校新闻摄影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高校管理者应为该队伍拨发专用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摄影器材、前后期制作等,尤其是在发现设备损坏且无法维修以后,应立即为其拨发经费,尽快购买,为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奠定基础。同时,校方还要在学生新闻摄影技能培训上投入一定的资金,多为学生提供免费摄影讲座或摄影展览等活动,为学校新闻摄影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四)构建完善管理机制

加大对新闻摄影队伍的管理力度,重视竞争机制的构建,对于工作优异者进行奖励,如在学校有重大活动时,可以按照五到六名左右的新闻摄影人员,让他们参与到新闻照片拍摄中,在活动结束以后,让这些学生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提交上来,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审查,将拍摄质量好的图片保存下来,并分别奖励,且让学生了解哪些照片是使其受到表扬的,指明照片被认可的要点,这也是提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方式,对学生日后参与工作有着非凡的意义。

(五)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扩大团队知名度

多数高校学生参与新闻摄影队伍是因自己对摄影有兴趣才参与的,参与到新闻摄影队伍以后,他们十分关系自己的作品能否被认可、是否可以被发表,有时为做好工作,他们也会在网络上搜集一些照片应用到新闻报道中,但由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经常会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针对这种情况,校方应在学生刚参加新闻摄影队伍时就需要做好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工作,使其了解学生应该怎样正确借用网络图片,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同时,校方为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扩大本校新闻摄影队伍知名度,应积极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各种新闻摄影比赛中,在获得相关比赛消息以后立即通知他们,并让有兴趣参加者将优秀作品提交上来,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发展带来机会,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如果学生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将随之提升。

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利于高校新闻摄影队伍建设。为做好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本文认为应从重视队伍整合、强化新闻摄影队伍专业性、增加新闻摄影队伍活动资金、构建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扩大团队知名度几方面入手,这也是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实际需求,提高校园摄影能力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向正鹏.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新闻摄影队伍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16(21):271.

[2]曹晔华.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人才的素质模型建构与高校创新培养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3]杨宝仁,王成涛,王晶.多元媒体环境下南疆高校新型学生记者队伍建设探析———以塔里木大学青年传媒中心为例[J].新闻战线,2015(2):58-59.

[4]张继君.高校新闻宣传摄影队伍建设探究———以五邑大学新闻摄影工作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60-61.

[5]殷富佳.新媒体环境下中国高校新闻课程改革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6]郭振宇.新闻摄影记者该当具备的新闻敏感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8).

[7]盛希贵.新闻摄影队伍建设与新闻摄影高等教育[A].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构建新机制促进大繁荣———第10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新闻摄影学会,2011.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4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