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音乐 > 音乐专业课 >

声乐艺术漫谈-美声唱法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美声唱法的意大利原文是“bel canto”,字义为优美的歌唱,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学派,因此又译为美声歌唱或美声学派。 美声唱法最显著的特点是用了比其它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的发声方法。它的音色明亮、丰满、松弛、圆润,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和为主的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上有如下特点:

      【呼吸】

      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隔膜呼吸法。美声歌唱的格言是“谁懂得呼吸和吐字,谁就懂得歌唱”。

      【起音】

     要求有轻松、明亮、准确、圆润的起音。起音分软起音和硬起音两种,初学者宜以练软起音为主。跳音练习其实也是一种很有益的起音练习,有利于锻炼呼吸支持、喉头的积极配合和集中声音的共鸣。

      【声区】

     声区的统一是美声歌唱训练的试金石,美声唱法取得声区统一的方法是:强调唱好各声区间的过渡音,就是唱上行音阶时,要把前一个声区的最后三个半音,唱得稍带下一个声区的特征(即虚些、假些、暗些);唱下行音阶时,较高声区的最后下行三个半音,要唱得稍具有较低声区的特征(即实些、真些、亮些)。这样逐渐的量变过渡就可避免由于从这一声区到另一声区的突变产生的破裂音。

      【声音的连贯】

     是气息流畅和喉头稳定、共鸣良好的反映,又是美声唱法的旋律线条优美动人的主要特点。起音不准确,滥用滑音;声区不统一,音量忽大忽小,音色忽明忽暗,或出现破裂音;呼吸控制不佳,气息逼紧;母音的共鸣位置不统一等都影响声音的连贯。用发子音的部位来唱母音是造成声音不连贯、不统一或白声的原因之一。

      【音量】

     美声学派注重追求圆润、明亮、优美而抒情的音质,其格言是:“追求音质,音量自然会来。”它十分重视在一个单音上渐强渐弱的控制能力的训练,这不仅是训练呼吸控制和音量变化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声音松弛富有弹性,音色有多样变化,以丰富艺术表现力和促使声区的统一。声音的渐强渐弱主要是依靠气息来控制,也就是要用呼吸而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音量变化。用有气息支持的轻声来唱高音也是获得头声的良好途径之一。

      【灵活性】

     用快速的音阶、琶音、跳音或装饰音练习,或用花腔的华彩段来训练歌唱者声音的弹性和灵活性,是美声学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促进声音松弛而富青春活力,有利于延长演唱寿命。

      【音质】

     明亮、丰富、圆润而又具有金属音质,是美声唱法的特征之一。良好的音质是良好的声带闭合、适度的气息冲击、适度的喉的低位置,适度的软腭提起,喉部及咽部肌肉积极但又不僵硬、不紧张的配合,正确的舌位,松弛的下巴和口型,自然和美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等因素的综合的协调一致的产物。理想的音质是既明亮又圆润,既结实又松弛,即所谓“又明又暗”。

      【微颤】

     歌唱中正常的微颤应是每秒6-7次,过快或过慢都会破坏声音的连贯或造成不悦耳的音质。过慢的微颤又称声音摇晃,是喉头压得过低,过分追求声音的深度或宏大音量所致;过快的微颤又称声音碎抖,是下颌肌肉紧张和过于追求明亮甚至白声所致。歌唱中微颤的快慢又与歌曲内容及情绪有关,激动时快些,宁静时慢些、平稳些,它又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

      在我国,美声唱法在二十世纪初才开始传入。成立于1927年的上海国立音专在当时曾聘请外国声乐专家如俄籍的苏石林,意大利的梅百器等在校任教,从而对美声唱法的传播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一些中国学生也纷纷赴欧洲学习,他们学成归国后,使美声唱法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我国老一辈的声乐教育家如周小燕、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高芝兰、林俊卿、黎信昌等都曾出国留学专攻西洋美声唱法或活跃于国外的声乐舞台上,回国后,他们致力于我国的美声教育事业,为我国培养了众多在国际上夺得声乐大赛奖项的声乐艺术家。如胡晓平、梁宁、傅海静、张建一、迪里拜尔等。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4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