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题值很多分,无论大考小考还是高考,都是常考必考出题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代史哪些考点出现频率比较高。
	
【两个历史阶段特征】
	
1.建国初期(过渡时期)
	
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确立、“一边倒”外交政策;
	
②经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思想:“双百”方针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④文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⑤国际:美苏冷战,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2.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①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多边外交;
	
②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对国企的改革、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经济全球化;
	
③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
	
④文化:科教兴国的提出,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⑤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历史主线】
	
1.政治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
	
2.经济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三→八→八二→大→人→十→文→周→邓→改→社)
	
3.思想文化史: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历史主体】
	
1.政治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
	
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职能、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原则、特点、地位、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原则、地位、意义)
→1998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确立(海选、原则)
	
②法制建设
	
→1949-1954《共同纲领》(背景、内容、意义)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内容、原则、意义)
→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1982修订《中华人民共各国宪法》
→逐步确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完备的法律体系
→颁布民告官的法律《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
→1997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1999九届人大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③50年代―70年代―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政策、成就(背景、表现、意义)
	
④“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背景、提出、含义、成功运用、意义、海峡两岸的进展)
	
2.经济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三→八→八二→大→人→十→文→周→邓→改→社)
	
①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各自的背景、内容、意义)…成功
	
②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各自原因、特点、表现、影响)…失误
	
③1961年的“巩固、充实、调整、提高”的方针,纠正农村左倾错误、1973年周恩来的调整、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各自的背景、意义)…成功
	
④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背景、内容-措施、特点、意义)…成功
	
★注意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失误的探索?特别注意改革开放的措施.
	
3.思想文化史:
	
	邓小平理论、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①邓小平理论(背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南方谈话,成熟,十四大→十五大、确立标志、精髓、意义)★注意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表现)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