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编导 > 编导专业课 >

编导艺考影评 |《二十二》:影评分析写作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这部电影,就像走出电影院的我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如果说,《战狼》是回应大国崛起的时代召唤,是一种体现一带一路,一种国力与财富的输出;那么慰安妇(正确的称呼为: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的命题,就是一次对历史和民族苦难的、对阿婆们的,来得有些迟的反躬自省。虽然很迟,但这次集体反思终究赶在了22这个揪心的数字变成永恒不变的0之前;虽然事关民族记忆,但这次切入的角度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立住了这些阿婆,就立住了我们对慰安妇问题的共同记忆。

感谢导演,用99分钟的时间告诉我们和平的珍贵;

感谢摄像,用一幅幅平稳的画面,告诉我们现实主义与魔幻主义交织的当下中国;

感谢剪辑,用平淡的叙事,娓娓道出阿婆们的日常生活,就好像是一次与远房长辈早该如此的谈心。接下来,就让我乱谈一下感想吧。

从宏大叙事到口述历史,我们的历史,是对宏大叙事抱有偏好的历史。我们的历史课,是对宏大叙事反复强调以至于形成条件反射的课程。

所谓宏大叙事,大概指遵循某种假设,从某时期选出重大事件,再从这些重大事件中总结发展趋势,以此为纲,提纲挈领地研究历史。比如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的历史等等,可以说是一种主流叙事。国家、政治、社会,正是这一类叙事的核心要素,总之,就是要有一种一万年来谁著史的豪迈之气。不过,这样的视角却缺少了对局部的探查。所以,口述历史这样补完大历史的视角应运而生。

在《二十二》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史料的堆砌、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宏大叙事,而是对它的解构,是一个一个狭窄的、人的视角,是从他们平凡的生命个体、他们记不起也不愿回忆的日常生活,来解构慰安妇这个命题。也许阿婆们从来不会写字,但是从她开始口述的那一刻起,电影就赋予了他们珍贵记忆的文本形式,他们尘封久远的记忆就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链接了起来,成为正在被挖掘、并将永远保留下去的历史遗产。

影片里,那些阿婆们所有口齿不清的方言、一段又一段的沉默,都值得被我们尊重。是他们、她们那些具体的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构成了抗日战争的不朽史诗,那些光辉的时刻、那些历史的暗角都值得我们后人去欢笑、去祭奠。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二十二》电影团队,用口述历史的方式,既为长期处于话语权丧失的阿婆们提供了发声、接受社会深情凝视的机会,也我们提供了一种考察抗日战争的个人第一手。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编导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4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