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表演 > 表演专业课 >

北影艺考表演专业浅谈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生活体验是演活人物、塑造成功的舞台形象的基础。舞台上的艺术创造,来自艺术家平日对人物的体验;一个好的演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精深的表演技巧、全方位的舞台修养;表演时既要含蓄有要有分寸感。


演员在戏剧表演中,舞台人物的形象塑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结合本院表演专业多年的舞台经验,就演员在人物形象塑造时应把握的几个方面粗谈一些看法。


一、生活体验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环节


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体验是演活人物、塑造成功的舞台形象的基础。戏剧演员的表演,有着固定的程式,主要为斯坦尼拉夫斯基表导演体系的表演程式。但是,在实际演出中,有些演员的表演很符合程式规范,却没有鲜活的生命力,被观众贬为“程式化”的表演,其原因在于演员缺乏生活体验,使得表演显得非常僵化。著名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说,“演戏要‘真’,假戏真做,想要把角色演好、演像,首先需要‘心里有’”。荀先生的这一精彩概括,同样也适于其他艺术表演样式。因此,表演中要熟悉角色的经历、身份、思想、性格、容貌、气质,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感情的变化等,要深入揣摩剧情剧理,才能给观众造成真实感,使观众动情。在日常生活中,演员要做有心人,细心的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并将平时的观察体验所得,与所学得表演程式融会贯通,运用到舞台实践中。富有成就的艺术家,总是在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加以提炼为典型的特征,并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以小品《超生游击队》的表演为例,演员在表演中,为了展示了他们多要子女,预想生出“海南岛”、“吐鲁番”、“少林寺”时的欣慰,甚至自豪;躲避处罚,四处游击中的无奈和苦痛,以及对如此生活的追悔和内心中的自我批判。表演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使艺术的夸张符合逻辑顺序和人物情感的节奏,使观众会心、会意、动情。


在舞台实践中,要善于运用生活体验驾驭表演程式,才能使观众体会到人物的真实感。例如,有的演员表演哭或笑时,说停就停,这就是程式僵化,显得很假,因为生活的笑或哭,是不会说停就停的。还有的演员排出了戏的路子后,下一次就照原样比划表演,不再进入体验了,这就成为机械重复。因此,舞台要求“演戏三分生”,每次表演都要像演生戏一样进行“再体验”,不能光重复戏路子。


想象是戏剧表演的重要手段。但想象更多是基于演员的生活体验,通过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舞台动作做得具有真实感。在表演中,如果没有想象力,就不完不成舞台动作和角色的塑造。台上的对手明明是我的同学,怎么可能是我的妻子?这就要依据生活真实想象而且要想更多的背景材料,如他们的感情如何,这家庭如何……想象舞台是一间房子。没了这个想象,眼神会变得很假。想象中觉得这间屋漂亮,那说出赞叹词来的是时候才会逼真。因此,应该使观众从演员的表演中,诱发观众的思索和想象,联想到更多其他的东西,从而使表演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舞台上的即兴表演,更需要演员的生活体验和积累。如果演员表演时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就可能产生灵感,生发即兴表演。好的演员能在演出中,根据戏剧情节和人物的感情,临场发挥,这样的效果会使舞台更生动、灵活,也更具有真实感。可见,舞台上的艺术创造,来自艺术家平日对人物的体验,这是演员灵感的根基,它包含着戏剧表演的一条特殊规律:体验——灵感——创造。


二、表演技巧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环节


表演常识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东西不等于艺术上的东西,艺术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最凝练、最典型、最优美的东西,假如戏和生活一模一样的话,还需要艺术吗?表演中,如果太求生活的真实感觉,把现实生活中的端肩、耸肩、摇头晃脑,伸舌、咧嘴等一些动作随便地搬上舞台,那么艺术作品就会失去艺术的美感。表演和生活的有着很强的辩证关系,如果演得不真,就违背生活了,不行;如果真是真了,和生活一点不差,也不行。戏里的‘真’,是艺术的真,‘像’也是艺术的像。好的表演,应该有艺术,又有生活。既要符合人物心情,又要有艺术夸张。所以,演员有了生活体验,还必须用优美的技巧表现出来。


戏剧表演要求演员全身都要会做戏,会做戏才能有戏。这里的“做戏”,就是艺术技巧。例如小品的表演不外乎动作和语言。动作分为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外部动作即形体、肢体动作,内部动作为心理动作。在舞台表演中,如果只有外部动作,就显得假。所有外部动作,都是根据内心的情绪展示出来的。比如,一个人欣喜的时候,总是蹦蹦跳跳的,感到悲伤的时候,还会不会有这种蹦蹦跳跳的动作?情绪不同了,形体动作也就不同了。体现出人物鲜明的形体动作必须经过训练、实践、提炼,表演时才能使规定性的形体动作一气呵成,不着表演痕迹。而语言,在戏剧舞台上是需要一定放大的。舞台的语言和观众是有一定距离的。影视剧的语言,可以比较自然,但是在舞台上就不行了,舞台上的语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又要小声说话,又要观众听到,这就需要技巧。舞台语言的技巧主要有重音,停顿,语调三个方面。例如试用停顿不同来区分以下这句话的语意:


妈妈说我不对。

1、妈妈说 我不对。——我错了

2、妈妈说我 不对。——我没错

3、妈妈说:“我不对!”——妈妈错了


在整理台词的过程中,就要非常清楚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要太随便停顿,才能做到准确生动。再如: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1、无鸡鸭 亦可,无鱼肉 亦可,青菜一碟 足矣。

2、无鸡 鸭亦可,无鱼 肉亦可,青菜 一碟足矣。


有时候,有意识的停顿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台词要求“抑扬顿挫”,顿就是指停顿。舞台上不能用电视剧的台词方式,否则重音会被忽视。有时强调了重音,又忽略了其他,于是舞台语言不够自然。所谓轻重是在比较中得出来的,在重音的地方要加强,突出,但不要把其他部分弱化。而语调,是人物情绪的展露,在台词上,恰当的语调对角色的塑造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全方位的舞台修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


舞台全方位的修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有一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用很朴素的语言,阐述自己表演艺术形成的历程:“先接受传统的演技,把老前辈留下来的这一套表演程式彻底完整地接受下来,学好了,会用了,再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中提炼创造新的表演程式。我的艺术,只不过是我博采众长,然后加上自己的变化而已。”这几句话有几层意思:第一要彻底完整地继承传统演技。第二要结合自己的“体验”,找到表演对象的生活依据,使形象鲜活。第三是创造新的表演程式,但必须是立足于传统美学规律基础上的创新。


斯坦尼拉夫斯基的一句话:“最好的老师,是自己。”因此,作为呈现艺术载体的演员,其全方位的艺术修养非常重要。当一个剧本呈现在演员面前时,除了导演,演员也需要进行自己的二度创作。演员要在研究剧本,理解人物,明确主题上狠下功夫,要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切磋琢磨,反复推敲,不断加工提高。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想象,每一个交流,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是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为演员,对自己的艺术积累要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并将其“化”到其扮演的角色的言行笑貌中。


优秀的演员,其艺术实践必定是通过表演一批独特的优秀剧目来体现。作为演员,要具备丰富的文艺修养,对剧本有独特的见解,注重剧本“情通理顺”,挖掘剧本的思想性。一个好的剧本由于演员缺乏生活经验和必要的知识,而演得不通不顺;反之,如果演员的修养较深,则好剧本固然可以演活,略差些的剧本也可以在演员的实践中,给予若干的丰富和补充。


四、表演的含蓄与分寸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环节


有的演员在表演时,常常会做得“过”,尤其是在戏剧冲突进入高潮时,表演激情往往失去分寸感。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不论饰演哪一类型的角色,在舞台上的动作多么复杂,多么流动活跃,演出时都特别注意分寸,绝不过火。


要锻炼火候,要掌握分寸,一切要从角色内心出发,不能矫柔造作,不能失掉美感。戏剧艺术是处处讲究美感,讲究含蓄的艺术。“乱而不乱,活泼引人,又不能手忙脚乱,眉挑目动,满地乱飞,一切动作都要有尺寸、有目的……即使在奔放之际,也要有收敛的余地”。


同时,防止过火并不是把戏演温,有的演员为了表现人物的稳重,或显示角色的分量,特别放慢表演节奏,使动作节奏不鲜明,情感交流中断,戏演得拖沓,影响人物性格塑造和观众的欣赏兴趣。因此,在戏剧表演中,含蓄不等于温和粗率,活泼不等于泼辣,细致不等于繁琐,端庄不等于痴呆,沉静不等于平板。过则火,欠则温。火候、分量合适,不温不火,适中而止。越是细节之处,越要注意分量。戏剧表演的“火”与“温”往往只在分毫之间,其基本问题在于演员的修养。


一个好的演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精深的表演技巧、全方位的舞台修养和含蓄与分寸感的把握,才能使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丰满、真实、有血有肉,有艺术感染力。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4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