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留学 > 艺术留学必读 >

是什么扼杀了我们学习音乐的激情,家长可能都不回想到?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身边很多父母,都有提高孩子音乐素养的计划,挑乐器、找老师、选培训班,钱没少花,但是长则几年短则仅仅几天,就走进了半途而废的死胡同。几千上万的乐器,只能摆在家里落灰…… 

孩子对形状各异、能发出不同音色的乐器充满了好奇心的,同时敲击、弹奏的演奏方法又是孩子们喜欢的探索方式,乐器学习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发的热情与兴趣,但是这种好玩的兴趣很快被枯燥、机械的训练等磨光了兴趣。

怎样让孩子对乐器学习产生兴趣?

怎样保持孩子对乐器学习的兴趣?

究竟是什么扼杀了孩子学音乐的热情?

1、乐器变成了家具摆设

我们先说说市场上最常见的乐器——钢琴和吉他。

身边有不少的朋友家里是有钢琴的,小时候也专门找老师学过,说自己当时好喜欢钢琴,好希望能够弹出美妙的乐曲,但是连续两节课老师一个音符都不让弹,只是固定手型,从此就死活不愿意学了,就放弃了。

中国的乐器销售市场是很可观的。在中国被销售出去的键盘,包括钢琴和电钢琴超过了一千万台,吉他超过了五千万把,相当于将近十五分之一的人拥有乐器了。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停地增加。

然而根据非官方调查,大多数人的乐器如今成为了一种家具。它们并没有真正地发出声音,让自己和家里的人们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当然,为了学乐器,无论是自己还是父母都曾经付出过努力,包括金钱、时间、精力,也曾经下过一定要好好学的决心,但是往往学了几节课之后就不想再学了。这着实令人感到惋惜。

2、我没有音乐细胞?

那么请问,为什么这些乐器会逐渐沦在角落里落灰的摆设呢?有些人说我太笨,学不会,有些人说我没时间,这里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我没有音乐细胞。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啦,你听到音乐时发现音乐在调动你的感知,让你有不同的情绪,这就表明你有音乐细胞了。

小编在这里不得不再次强调一下音乐的重要性,人跟音乐是自然亲近的。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声音相比文字更容易被人记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先有语言再有文字。到后来,所有宗教要让人们信仰它的时候都要借助音乐的力量——基督教有唱诗班,佛教也有句话叫:言佛即众生,耳根最厉,它认为人的耳朵是最容易进入禅定的通道。

除此之外,国家举办所有大型仪式,包括奥运会,没有音乐的渲染,这个活动就变得索然无味,就连恐怖电影,你关掉音乐试试,根本就跟闹着玩一样。

可以说,音乐不只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原生细胞中,我们每一个人对音乐都有先天的感知力。用中国布鲁斯教父蔡正东老师的话说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音乐家。”

3、是什么扼杀了我们学音乐的热情

既然我们最初对于音乐都是有热情且有天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逐步扼杀了这种热情呢?

根本原因还是整个音乐环境不了解我们要学的是什么音乐。

传统音乐圈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两年打基础,三四年出苗子。我们想要学音乐就要先学这些死板的东西——天书般的五线谱,枯燥的乐理……

可是这并不是我们想要学的音乐啊,卡西欧公司做过一个全球的调研,有95%的人是乐趣型学习者。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就是爱好这个,业余学一学,让自己懂点音乐,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就行了。

但一些传统的音乐教育不是这样,它按照把每个人培养成为郎朗李云迪的方式教。小朋友想学钢琴第一件事竟然是“来来来,老师看一下小手,适不适合弹钢琴啊”,这不是很可笑吗?

没有手的人拿脚弹钢琴的先例都有,没有修长的手指难道还弹不了钢琴了吗?指法不正确就不能弹钢琴了吗?能弹出好听的声音不就行了吗?

达人秀冠军:用脚弹钢琴的刘伟

我们的需求是乐趣型的学习,但市场上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只是刻板地遵守了流程,却偏离了兴趣的教学,怎么可能激发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呢?

在“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背景下,数字音乐教育的出现是当今科技发展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它在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运用互联网科技手段,让更多的音乐学习者从传统枯燥、被动式的练习中解放出来,让音乐学习简单而高效。

“从兴趣引导出发,让快乐陪伴成长”是罗兰坚定不移的教育方向,数字化的教学体系,从传统教学方法中提炼精华,结合幼儿及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重新组合教学体系,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孩子跟着奇妙的数字化课件和游戏软件进行学习,激发孩子对学音乐的兴趣,在快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会演奏多少乐曲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乐器学习增添孩子对音乐的喜爱,甚至是保持一生的爱好与兴趣。让孩子掌握一门乐器,是我们能送给他的最好的人生礼物之一。

学音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与大家共勉之!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4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