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法 > 学术论文 >

书法的“狂狷美”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儒家把“中庸”作为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若“中庸”不及,则降而与“狂狷”者游,亦未尝不可。从这个意义来引申,儒家之“游于艺”者,先得“中庸”而行之,次则“狂狷”。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狂狷”之气:“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随着大众心理的接受和向往,“狂狷”逐渐演进为“狂狷美”进入书法领域。尔后的书法家们,一方面苦求外在的中庸致用,一方面则保留内在的狂狷傲世。狂狷书家有借酒浇狂者,有因诗寄狂者,有以笔抒狂者。总之“狂狷”就是性情的最后表达。书法家只有将内在的狂狷外现于笔墨形式之下,将心灵深处的狂狷和笔墨精神打通,其所留下的作品便是这些狂狷书家的狂狷之作。

在工整的篆书、隶书以及楷书上表现“狂狷美”,存在先天缺陷,行书和草书则成为书家展现心灵“狂狷”的首选书体。魏晋时期的行书,“狂狷美”成为一种风气,其为人格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结合。王羲之果断去官隐居,“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发出“我卒当以乐死”的“狂狷”感叹,可谓既行狂狷之事,又修狂狷之身,还为狂狷之艺,实乃心手合一,成为“狂狷美”的典范。后世书家难以超越他的关键原因,在于“事”、“身”、“艺”三者在王羲之身上得到完美体现。直到两宋,书家极力越过唐法的笼罩,直追魏晋之韵,苏东坡高举“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大旗,摒弃“法”的存在,自书我书,可谓狂者;米襄阳则鄙视柳公权为“丑怪恶札之祖”,蔑视高居神坛的书法大家,可谓狂狷之徒。苏、米二人的书法自成法度,在当时与谨守前贤的书家拉开了距离,成为新的风尚。之后,缶翁则高呼:“古昔以上谁所宗”,实为狂狷宣言。藐视前贤成为“狂狷”之徒的一种表现,尊崇前贤也是另一种“狂狷”的表现。金冬心深悟“华山片石是吾师”,可谓俯首称臣、心悦诚服的狂狷表示;齐白石自谓“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可谓“自蔑”的“狂狷”真言。从这个意义上讲,“狂狷”实际上成为创新的动力之源,“狂狷美”则成为高标时代的审美远见。

如果说行书是狂狷者对“狂狷美”的一种尝试输出载体,那么草书则是对“狂狷美”的完美表达媒介。张长史每醉则呼叫狂走,怀素爱酒嗜肉,好博俗名,实为狂僧。有唐一代,此二人,颠后继狂,在崇法的书法大环境中鹤立鸡群,将“狂狷美”表现得自然充分。但旭、素二人草书的理性控制却给“狂狷美”留下了创变的空间。明清书家的横空出世,则成为书法史上“狂狷美”的奇观。祝枝山草书以点代线,点画狼藉,纵横散乱,甚至“时时失笔”,此非狂狷者不能为也。徐文长则是彻底的狂狷之徒,甚至大胆申明:“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显然,“狂狷”之气只有知者能解,“狂狷美”只有知者能通,他是狂者之“身”、“事”、“艺”的又一完美表达。傅青主则步徐文长之后尘,亡国便曰“凄凄不死复何言”,入狱便叫“生出狱门羞”,暮年则发出“老来狂更狂”的喟叹,行事、为艺不改狂狷之态。作草书,字形怪诞,如乱藤缠绕,乃用手中笔浇胸中块垒,而“狂狷美”则随笔而出。八大山人草书则表现出另一种“狂狷美”,把外在的狂狷形式剥离开来,寄狂狷于沉静之中,寓狂狷于线条之内,狂狷之中不见狂,是为真狂且狷者。

今日之“狂狷”者,则不尽然,或本不狂,或不敢狂,或外狂内不狂,或手狂心不狂,或心狂身不狂。此今日狂狷者失却,“狂狷美”荡然无存的缘故。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上一篇:《兰亭》正解
下一篇:图说书史 行书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4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